【社會資本論】摘錄自H.Wang 整理筆記
閱讀心得小記:以〈交換論〉觀點─
18-30歲青年朋友,你珍惜,所以你擁有!你/妳經推薦被接納後授證加入〈扶青團〉為服務團隊成員,如同應邀得以授證為扶輪社社員一樣;亦即加入一個「網絡」,藉「規範」之遵守,以交換贏取相互間的「信任」關係,厚蓄個人或增加整體社會的「社會資本」。相互間互信的「信任」關係相當重要,因為除了更能節省溝通協調成本掌握利基外,也更能增進擴大密切合作。
什麼是「社會資本」?
「社會資本」最早出現於加拿大經濟展望皇家委員會在1957年所出版「住宅與社會資本」(Housing and Social capital)一書(2000:2-3),作者當時將社會資本界定為學校、大學、教堂、醫院、道路、機場、排水系統等,屬於政府的公共建築設施,也就是可供社會大眾利用之公共硬體建設。
社會資本 的核心概念=「信任」與「網絡」及「規範」
提升社會合作 促成共同目標
之後有些學者所談的社會資本,也指涉較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制度;T.Schuller認為「信任」與「網絡」是社會資本的兩大核心概念。
芝加哥大學商學院R.S Burt對社會資本的定義,是指那些得以形塑一個社會中社會互動的質與量的制度、關係及「規範」。
Putnam將社會資本界定為任何有幫助提升社會合作,及促成共同目標的社會關係。
既水平連結也垂直整合
Putnam認為,信任最容易產生水平聯結及自願形成的組識,而且這種組識比垂直聯結的組織更具生產力。因為水平形式已提供一個可以討論的基礎。
Putnam認為自願性組織可以透過所產生之社會資本來促進公民承諾,可產生一般化的社會信任,進一步可以促使人民的自願參與組織動機及對一般人的信任,而成為「信任循環」 。
影響社群生產力、福祉的網絡
Burt教授指出,狹義的社會資本,是指人際間所組成的水平組織,是由可影響此社群生產力及福祉之網絡及相關規範所構成。
最廣義的社會資本,則涵蓋形塑社會結構與能夠發展規範的社會與政治環境。例如:政府、政權、法律、司法系統等。
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
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,他把社會資本定義為「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,這些資源與由相互默認或承認的關係所組成的持久網路有關,而且這些關係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。」
促進經濟及永續發展
高度的社會資本,將促進社會的凝聚力,進而促進經濟及永續發展。而社會資本就是促使各種互動能緊密結合的「膠水」。
學者Adler及Kwon則將社會資本具體歸納為:網絡、規範(norms)、信念(beliefs)、規則(rules)及正式制度(formal institutions)。
在互信的基礎下攜手合作
社會資本是相對於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一種無形資源形式,以社會關係中的信任、規範和網路為載體,既包括社會關係中的制度、規範和網路化等組織結構特徵,又包括公民所擁有的信任、威望、社會聲譽等人格網路特徵。
社會資本透過對人際關係的協調、對互動能力與合作潛力的開發,來提高社會效率,增加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收益。
--
Open WebMail Project*brainwu_BLOG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brainwu )
http://spaces.msn.com/members/brainwu
hi,Lynn & Dear All:
瀏覽後請留言喔,讓我知道您何時來?瀏覽多久與瀏覽幾次?
謝謝指教!!